螢光蕈小檔案
學名:Mycena chlorophos
別稱:螢光菇或螢光小菇(日本稱夜光茸)
體型:約六至十公分
特徵:夜間發出螢光
發光原因:目前仍不明
生命周期:每株約可存活三天
資料來源:劉佳縣、屏科大
目前在台灣仍未有關於螢光蕈的研究報告,牠的存在也只是零星的被一些從事夜間田野調查活動的人們所發現而記錄過,在國外,也極少有關於螢光蕈的研究;在P.J.Herring(1978)的文章中也僅提到能夠發光的真菌目前只被鑑定出有9屬42種之多;在北美地區,有二種有名的螢光蕈被記錄:一種是奧爾類臍菇(Omphalotus illudens),其英文名jack-o-lantern是〝磷火〞或〝鬼火〞之意;另一種是蜜環菌(Armilleriella mellea)。
其發光機制一般被認為與螢火蟲相同,亦是利用蕈體內的螢光素(luciferin)、螢光酵素(luciferase)、ATP及氧的化學作用而產生光,由於此一氧化反應所產生之能量有98%以光的型式釋放出,僅有2%的能量是轉變成熱能,因此其發光也稱之為生物性冷光。在筆者所觀察到之螢光小菇(Mycena chlorophos) 發光,主要是由子實體所產生,並且以蕈傘所產生之光最強,但不知其菌絲體是否會發光。目前,螢光蕈發光的目的尚不清楚,但一般被認為發光是為了散播孢子而吸引一些夜行性動物(主要為昆蟲)前來取食,經由這些動物的取食將孢子吃入,並隨著排泄物的排出而散佈至較遠的地方,或者經由孢子黏附在這些動物的身上而傳播至遠方。
在屏科大所發現的螢光小菇,其子實體幾乎都是由腐爛的竹片或竹葉堆中長出,是相當型的腐生真菌,但是也曾經觀察到螢光蕈是從闊葉樹的樹幹基部之樹皮上冒出的;在夏季連續下雨的夜晚,就會有數量頗多的螢光蕈子實體冒出,構成一幅奇妙的景象。